Idea #1: NGO想賺錢,有甚麼不對?
- 我在西雅圖體驗到NGO也可以很高雅,不是唱高調,而是一種可以把草根力量和「上流社會」做連結的藝術。
- 我的工作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。
- 募款是專業,其實也是一種行銷。靠人脈建立,也靠策略學習,要會說故事,要會利用網路和社會媒體。
- 錢越多才可以做越多好事。要有retreat, 要讓員工放假休息,要準時上下班,做好事才有好心情。給NGO工作者一個優雅的工作環境。
Idea #2: 用臉書探索音樂-你有想過這樣認識人嗎
- 臉書除了窺視他人吃喝玩樂的照片還有甚麼可能?
- 我在美國交新朋友,第一個不是去看照片,而是他的音樂喜好。看人家喜歡的音樂,進而去了解不同人的喜好,藉此認識文化,培養有別於美式流行音樂的品味。
- 例如喜歡大自然的通常都愛獨立民謠,喜歡玩和耍酷、教育水準高的年輕人喜歡獨立搖滾,科技新貴喜歡電子音樂,嬉皮喜歡jam
bands
- 臉書也可以了解朋友follow的新聞媒體,名人,運動,書籍,餐廳,等等,可以更有深度地認識朋友、找交集!尤其是外籍朋友,可以藉此偷偷學習異文化。
Idea #3: 用共享經濟旅行-一個人的無車美西之旅
- 當沙發客和沙發主人一起上山玩水開趴
- 用網路和廣播電台找共乘和陌生人一起搭車
- 透過沙發主人再認識朋友
- Uber和Lyft其實不是真的共享
- AirB&B也是選擇之一
- 在台灣有甚麼共享的可能呢?
Idea #4: 活在未來-一個用網路建立起的社交生活
- 在美國的生活有點像活在未來,找工作透過idealist.org找非營利組織工作
- 用Craiglist 找房子和室友,買賣家具
- 用Meetup找活動和各式各樣的社群團體、排球、游泳、健行,繪畫、專業交流等等
- 用Okcupid, Match.com找男女朋友, 用Tinder找短暫性關係
- 我的室友就是這樣建立起他在西雅圖的生活,超級獨立。
- 幾乎沒有遇過騙子,在台灣可不可以嘗試?
Idea #5: 大熔爐的真諦
- 在西雅圖市中心YMCA的烤箱與東非、越南,拉美移民坦誠相見; 當家戶募款員和多元社區互動經驗。
- 各式電影節和文化節,藝文活動融入不同文化元素,例如印度史詩改寫的戲劇、華裔移民編劇和演員的獨白演出,西雅圖交響樂團每年度與亞洲音樂家合作演出。
- 我被公司錄取的原因之一,除了資格符合,就是因為我的文化背景可以帶來「多元」觀點。
- 我的白人朋友開趴會做壽司也會做taco
- 台灣是有多元,但能否做到平等?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日常生活更有交集,豐富我們的文化
Idea #6: 突破傳統是美國的文化傳統
- 當研究生,老師明明知道答案但要我自己去找資料發揮,每次問我問題,都沒有答案
- 作小組溼地復育計畫,自己和組員去發揮設計,沒有參考案例
- 同事問我: 為什麼要參考先例? 請你告訴我們為什麼不直接揚棄舊思維,開創新方法?
- 每次開會老闆都要我發表意見,年輕人是未來的趨勢帶領者
- 同事讓11歲的女兒自己選家具的顏色,從小給他們自由發揮和思考的空間
- 我們可不可以更能以批判性思考挑戰傳統? 創新、改變
Idea #7: 以少眾文化為主流的城市
- 你的興趣是甚麼?在西雅圖聊天第一個話題
- 騎腳踏車上班的文化,以愛運動、健康飲食和生活為酷的文化
- 自己採野菇和種菜的美國人
- 喜歡少眾音樂才是有音樂品味
- 我的老闆和西雅圖市長都是gay, 市長會公開場合和丈夫出席
- 受歡迎的男女,普遍有趣、有想法、有好的音樂品味、或者擅長某項戶外活動,喜歡的對象,你會用cool來形容他
- 女生追男生是勇氣與自信,女生越獨立越有生活自主性,男生越欣賞
- 少眾文化是轉變大眾文化的契機,我們的城市,能不能更接受擁抱少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