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September 8, 2013

岩情

真正喜歡上攀岩是來美國念研究所之後。但只要有人問起,我一定說開始攀岩是在台灣。

台灣有攀岩嗎?常有美國人問起。我說有喔,北海岸有個岩場,岩壁就在海邊,很漂亮可也很熱,我一臉XD的表情,一邊翻出臉書開始秀出台灣岩友的照片。大家所熟悉的龍洞,往往令人驚豔。

慚愧的是在山社四年其實沒有認真攀過岩。我喜歡爬山走勘查溯溪看地圖找路。對於高強度耗力又費時的攀岩運動,卻始終興趣缺缺。還記得偶而會和同屆的加一兩光盈孝,還有學姊們儒雅雪怪一起上蘭州街,但總是三腳貓功夫,感覺已經盡力了,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。

我在西雅圖念碩士的第二年,因為森林系班上戶外咖多,身旁攀岩者不少,學校又有岩場,加上趕論文壓力大,就把自己餘下的精力都投入攀岩,做為日常運動兼紓壓管道。

我回想起大學時參加的初岩,學長姐教我要如何用腳尖踩點,如何把手臂打直...我就這樣一個人在華大的岩場練抱石,從v2練到v3,然後遇到了一個暑期來交換的科羅拉多女孩咪咪,身為台灣裔美國人的她和我相談甚歡。在華大冷淡的岩場裡,我們是少數會互相打招呼的新岩友。

咪咪把我帶到了西雅圖最大的抱石場-Seattle Bouldering Project.自此我正式進入了西雅圖的攀岩圈,踏上許多戶外攀登的旅程,也交了許多朋友。我在那裏從v3練到了v5,西雅圖秋冬陰雨的天氣,很適合宅在室內岩場攀岩。

啟發我在異國從事戶外攀登的是猶他州的蘭波兄弟。在我畢業那年暑假,我踏上了一個人遊闖美西的旅程,從猶他州,科羅拉多,到懷俄明,我靠著找共乘伙伴搭灰狗巴士當沙發客等等,一個人去冒險。蘭波兄弟(萊恩和李德) 是我在鹽湖城遇到的兩位熱情的攀岩高手。相較於在西雅圖大家都很獨立喜歡各做各的的文化,猶他州的岩友們熱情許多-蘭波兄弟倆各帶我去爬了一天不同區塊的戶外岩場,他們鼓勵我多從事,並告訴我可以透過一個叫Mountain Project的網站找繩伴。


對呀,我剛搬來這裡,我哥手受傷,我就自己到那個網站天天波文找人一起爬岩。很厲害的李德蘭波說。

這對我一個在國外自己踏入攀岩領域的女孩子來說,是一大鼓勵。我開始相信自己爬得還可以,居然有這麼厲害的高手願意帶我爬。萊恩蘭波的室友在得知我要前往博爾德, 科羅拉多時,還主動幫我聯絡他的高中朋友奈德,說他也攀岩,甚至可以讓我借宿他家。


奈德很熱情歡迎我,我在和他碰面之前,先在附近的運動用品的買了一個寶藍色的吊帶,心情相當雀躍。沒想到奈德還幫我帶了一條吊帶,說今天要和他老闆第一次一起爬,我來的正是時候。我被帶到了Boulder Canyon一處岩壁,結果奈德的50多歲的老闆居然是攀岩老手,當他lead一條5.11的路線時,我和奈德都望塵莫及。那天傍晚我們到一處溪谷旁裸浴,後來發現那是許多戶外攀登者無論州別的習性。



回到華州後我不但持續去西雅圖抱石場報到,也透過網路以及抱石場找到許多可以一起出遊攀岩的夥伴。我踏遍華州各處的戶外岩場,也在今年年初到了奧瑞岡州著名的Smith Rock,還有暑期去的加拿大的Squamish。找到穩定工作後,好友也鼓勵我自己買裝備,帶我深入攀岩境界,從運動攀登慢慢嘗試傳統攀登,甚至在今年夏天我在加拿大嘗試了人生第一條Multipitch.


美國的岩石質地路線特質多元,身在華州可以上加拿大或下奧瑞岡的國際攀岩聖地是一大優勢。可惜華州本身西部多雨,可以爬的季節有限。文化上,大家也都是有一兩位繩伴就會自己去爬,不像是在猶他或是台灣大伙比較會揪人同行。

拓展攀登國際視野固然美好,但偶而看到這裡碩大的河川就會懷念台灣可以溯的小溪流。在美國只有在岩石國度有Canyoneering-類似台灣的溯溪活動,但幾乎只限定在猶他州可行。此外,這裡河川流行的極限運動就是泛舟,雖有趣但少了攀岩的成分。


更懷念的是台灣的攀岩朋友。很高興過了這麼多年,喜歡玩石頭的捧友們都還堅持所好,也很高興自己投入了這項有趣的活動,認識了許多喜歡山水的朋友,也和舊朋友建立更深的交集。攀岩是種癮,戒不了的。
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